在我們跟企業做系統落地的時候,發現多數企業“重業務輕管理,重考勤輕考核,重人工輕人效,重懲罰輕激勵”,在
薪酬管理上多數實行固定或微彈薪酬機制,但員工與老板都不滿意。
企業的工資結構表基本上都是:基本工資+崗位工資+績效工資,有人說工資無法衡量,那是因為我們被傳統模式所困,工資是由具體數字組成的,當然可以衡量。
我們一直認為,考核應該同薪酬掛鉤才有意義,薪酬才有價值,以考核為導向,獎罰分明的利益分配。從很多實踐
績效考核的案例來看,傳統的考核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推動激勵性的薪酬機制,激勵力度并不大,效果不甚明顯。在推行績效考核多年之后,我們認為:
績效與薪酬的關系應該從“掛鉤”走向“融合”。因為考核是衡量價值;而薪酬是體現價值??冃c薪酬最后應該是一個整體,而不是分開的兩個部分。如果將它們分開,結果是員工只看重薪酬,而不重視價值。
如何設計富有激勵的薪酬機制?
- 逐步打破固定薪酬制
- 薪酬與績效完全融合
- 共贏與創造是核心
- 實現計薪的產值化與價值化
- 目標管理、團隊建設助力績效文化
- 一切用數據說話,明確各項標準與要求
對于不同層級的員工,建議設計的激勵薪酬解決方案:
- 高層:KSF+年薪制+股權激勵,以 KSF 價值管理為導向,結合年薪制模式。以價值為指向,以結果為導向,以多次分配為方向,全面調動員工狀態,實現績效快速改善。
- 中層:KSF+產值+超價值/剩余價值再分配。主要以KSF 價值管理為導向,結合產值量化。
- 基層(一線崗位):產值+計件/提成+內包+KSF。
- 基層(二線崗位):PPV+KSF。主要以個人產值量化為導向,結合價值管理。
在薪酬之外,增加多元化的雙向驅動激勵模型,豐富員工的價值與收人系統,實現員工收人由自己決定、自我計薪。只有開發激勵、豐富激勵,公司上下為了共同目標努力奮斗,企業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。
更多管理小知識聯系方案經理:13008811115